2016年10月30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八名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团员与房产16“芮+”导师刘锦潞一同进行了对什刹海台基厂附近建筑遗址的实地考察调研,着眼于建筑变迁,力求运用专业知识,摸索建筑细节变化当中呈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更迭。
在实践当中,团队共进行了三项调查实践活动:第一实地走访,深入奥匈使馆旧址等处,观察建筑特征,进行摄影采编,为实践的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储备足够的研究素材;第二访谈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大众观点,在人群中采访“老北京”,采访台基巷居民,采访修复工作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观点看问题,理解不同人赋予建筑不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第三问卷调查,团队向游客、工作人员、导游等发放了一百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传统文化观和建筑审美观以及历史价值观等内容,并进行了初步的数据整理,分析不同群体看待台基厂建筑变迁的观点。
台基厂一代,临近多代皇都紫禁城,老北京味儿十足,而其在旧中国时又因种种原因,被各列强建为使馆区,因此中外建筑交替风格迥异。虽在世纪之交,北京市制定规划了对东郊民巷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风格建筑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文化韵味,历史气息均十分浓厚。实践地点包括法国兵营旧址、法国使馆旧址、法国邮政局旧址、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公使馆旧址和意大利使馆。同时也经访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东交民巷小学、北京市总工会、北京警察博物馆、商务部幼儿园、中国人民最高法院及中国法院博物馆。部分建筑门口有威武的石狮子、假山群,林立的小楼有镂空雕花的大门唯美而和谐。哥特式风格在此地教堂也有一定体现,而欧美曾在二十世纪初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也在部分建筑上得以保留,与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实践归来,团队成员在导师的带领下将进一步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多方利用优秀资源,对实践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以期得到更为完善的实践结果。
撰稿人:“芮+”导师刘锦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