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本着加深对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史的了解这一目的,物牛流马实践团队的九名队员在“芮+”导师徐子琳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中国铁路博物馆,对中国陆路运输的发展历史进行参观、学习,思考并推演中国近代陆运运输模式的发展和变化,以从中获得启发,形成对现代供应链发展的见解。

中午一点,参加本次实践的组员顺利抵达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一座灰白相间的古朴西洋建筑庄重地伫立在喧闹的街道边。这里原来本是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该火车站始建于1903年,于1959年北京站通车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后在2001年改建成博物馆并被列为北京市文化保护单位。

展厅分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共四层(最近第二三层维护,只开放第一层和负一层),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个部分,讲述了从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一百四十余年的铁道发展史。
在参观过程中,有的同学沉迷铁路设计,仔细研究各地的车站模型与铁道沙盘;有的同学研究历史,对陈列在墙上的铁道发展史谈论的津津有味;还有的同学爱好摄影,在铁道博物馆精美的徽章、历史遗物前驻足拍照,实践成员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了解铁道发展史、思考供应链的形成。

此次社会实践,支部成员深入研究,可得出铁路的发展导致了供应链的保障以及其发展,供应链的完整和发展导致了经济的交流与共同发展的结论。这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外都认同的事实。交通的发展是供应链发展的根基,而供应链发展是国富国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