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历史
—记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澳16-3社会实践小组活动圆满结束
-----南锣鼓巷篇
4月4日早上8点,我们小组成员们一行八人在学校西门口集合,一起走到地铁站搭乘地铁。地铁上我们重新讨论了一下调查思路和准备采访的问题,并确定好了分工安排。约九点半,我们到达了南锣鼓巷,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
九点半的南锣鼓巷人还比较少,我们从巷子的南口出发,缓步于巷子中,并参观两旁的店铺。南锣鼓巷中的各地游客和外国友人来来往往,很多人都是瞄准着这里的小吃来的,也有许多的小吃从业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传统小吃、它的发展现状和外地人对北京传统小吃的看法,我们准备选取几个小吃店家和几位路人进行采访。
我们都知道稻香村是北京著名的点心店,所以看到了稻香村店面后,组员们决定对店员进行采访。首先接受采访的是一个年龄不大的姐姐,她告诉我们,她是最近刚来不久的实习生,对品牌和店面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她仍然告诉了我们一些有用的信息。她说稻香村作为发展的比较好、比较有影响力的特色小吃,市场非常的广阔,很多游客都会带一些稻香村回家作为伴手礼或者与家人分享。可见稻香村的品牌知名度还是很高的,是外地游客比较熟知的传统小吃。之后我们又采访了店里另一位工作了很长时间的领班阿姨,这位阿姨就对我们的问题应对自如了,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据这位阿姨说,稻香村起初并不是最传统的北京小吃,300多年前,它是北京第一家经营南味小吃的店面,在发展中逐渐结合了很多北京元素。她还给我们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糕点和顾客的偏好:与稻香村传统的糕点、糕饼相比,现代化的一些产品如拿破仑和抹茶酥更受欢迎。同时她也表示,在她看来,很多顾客都没有认识到稻香村的特色是传统小吃,多数人们只是将其作为北京比较出名的公司。可见,稻香村虽然是北京传统小吃中发展较好、影响较大的品牌,但是其传统意味却也正在渐渐褪色,传统特色似乎很难成为吸引顾客的核心产品价值了。
对两位店员的采访结束,我们继续前行,发现很多路人都在吃蟹黄汤包,于是我们决定对蟹黄汤包的店家进行采访。汤包店的小老板告诉我们,虽然蟹黄汤包是江苏特色,但是他这家在北京经营的店铺却并不缺少顾客,反而是南锣最受欢迎的店铺之一。在他看来,来南锣鼓巷人们有很多都是游客,有很多人并没有做好北京小吃的攻略,而是看哪家人多就吃哪家,还有一部分人来到这里目的只是为了吃小吃,而并不是为了品尝北京小吃。老板是一个很实诚的人,采访结束后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蟹黄汤包。
从汤包店出来后,我们又进了一家老北京炸酱面馆。北京炸酱面是南锣鼓巷中北京特色最为鲜明的传统小吃店面了。我们采访了里面的一位服务员,但是因为他过于害羞,不想让拍照,所以我们没留下照片。但是我们还是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在店里我们吃到了北京特色的烧麦、驴打滚和炸酱面。我们直言不讳的告诉服务员我们觉得这些小吃没有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的评价也就是一般好吃。这个害羞的小哥也承认,作为一个老北京,他小时候吃到的街边的热乎乎的炸酱面和烧麦也比现在在店里吃的好吃。结合小哥的回答,我们猜想,可能是因为商业化的快餐操作和对各地客户的口味融合,导致本应特色的传统小吃失去了其独特的那份吸引人的魅力吧。
当我们采访游客时,我们选取了两名外国友人,这是两位住在附近的外国人,她们来自德国,所以我们双方用英文交流的时候存在着少许障碍,对于她们对传统小食的看法我们很难深入交流,但我们仍获取到了一些很有用的信息和她们的看法。我们了解到,这并不是她们第一次来到南锣鼓巷,但她们第一次到南锣鼓巷的时候,的确是为了试试在这个有着浓浓中国味道的小吃街里能否找到一些北京的传统美食。但是来了以后现状与他们的期望差距很大,并没有很多的传统美食店面,小吃店有很多都是西方的甜点店。现在她们也经常来南锣鼓巷,不过只是把它当做一条放松休闲的商业街,并不会来这里尝试北京传统小吃。
采访的板块结束后,已经时至中午。小组成员们来到了一家咖啡馆,吃了午饭并进行了讨论。组员们都表达了自己对于南锣鼓巷发展的看法以及此行的感想。大家觉得,这条北京知名度很高的商业街,并没有让外来客们找到很多令人满意的北京传统小吃,也没有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其中整合入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或许,这就是北京传统小吃弱势的原因之一吧。主要的活动任务基本完成后,几位同学提前离开,顺路去参加学生会、社团或者高中班里的聚会。剩下的组员们在南锣鼓巷的入口合影留念。
-----护国寺篇
2017年4月3日,为了感受北京小吃的魅力,传统小吃制作者的匠人精神,护国寺小吃调研小组一行六人来到了护国寺小吃街。
活动伊始,小组成员先合了一波影

首先,去了习近平爱吃的庆丰包子铺,观察庆丰包子的制作过程,采访包子制作者,品尝了著名的庆丰包子。


然后一行人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护国寺小吃店,护国寺小吃店总店建于乾隆时期,吸引大批游客与本地人到此品尝。在此我们采访了一对天津来北京的情侣,他们提出了自己对北京小吃的看法与建议



随后小组成员去了一家卤煮火烧店,采访老板娘,了解北京小吃二十年内的变化



在路途中,小组成员还参观了北京名吃稻香村糕点店专卖店

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对北京小吃饮食文化的了解大大加深,观看了知名小吃的制作过程。在采访过程中,也收集到不同人群对北京小吃的看法。总之,这次活动让大家受益匪浅。
-----万丰篇
2017年4月5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中澳16-3的实践活动小组来到了中华小吃博物馆进行实践活动。
早上八点,实践活动小组在西门集合,乘坐地铁来到了中华小吃博物馆。和小组成员预想的不同,中华小吃博物馆并不同于普通的博物馆。中华小吃博物馆也叫万丰小吃城,汇集了全国56个民族各地3000多种小吃,位于丰台区万丰路306号。在馆藏的1000多件文物中,清代的描金刀马人提盒以及不同年代的餐具、烹饪器具和老字号匾额尤为显眼,向观众展示了我国灿烂的烹饪及民间饮食文化。
在北京,小吃街有名的不少,但融合了全国小吃精华的,独此一家——万丰小吃城。在这里,炸糕辛、馄饨侯、炒疙瘩、天桥茶汤李、年糕杨、德顺斋等中华老字号一应俱全,不仅可以尝到地道的全国小吃,还可以感受到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和悠久的美食历史。一上午时间,小组成员品尝了来自全国的各种小吃,每位小组成员不仅仅沉浸在美食中,更是从多种多样的小吃中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品尝美食之余,我们还观看了“万丰大戏楼”中上演的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表演和绝活。结束这次实践活动之前,小组成员采访了在小吃博物馆中工作的工作人员,对于小吃博物馆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从一个每日身处于美食文化的工作人员的角度,了解了中华小吃博物馆。
中华小吃博物馆,不仅仅是给了人们一个可以“足不出户”品尝全国美食的地方,更是给这些传承百年的小吃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让它们不仅仅在自己的发源地流行,更是像全国人民展现小吃的美、属于小吃的灿烂的美!